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动态要闻

区文旅局“活态化运营”激发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改革创新活力

发布日期:2024-12-30   来源:区文旅局

一、打造出门就到、推门就进”的“家门口”文化家园2023年以来,新华区积极探索公共文化示范区创新发展建设,在社区周边打造了3家文化名家工作室,成为了群众“家门口”的文化客厅。坐落于北环中路社区的“石飞剪纸工作室”是新华区3家文化名家工作室之一。石飞老师是沧州市民间一级工艺美术家、新华区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他通过多年剪纸的学习和制作,熟练掌握了多种剪纸制作手法,像古法烟火熏样、剪刀脱稿剪、刀刻剪纸、手撕剪纸等,作品形神兼具、栩栩如生。每个月,石飞老师都会在他的工作室开展义务教学活动,从春节的福字窗花到端午的龙舟剪影,从七一的党史故事侧影到八月中秋的团员人像,石飞老师总是能够带领居民们通过剪纸更深入感受节日的氛围和快乐。在小赵庄乡芦家园村史馆内,收藏着明代万历时期墓志3块,老地契、文书、执照近百件,农业生产、生活工具用具300余件,各种老照片50余张,红色收藏140余件,旧图书、台历200余册,小人书100余册。是芦家园村农业文化历史的一个微型缩影,也是孩子们回看历史的生活课堂,经过进一步打造,成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传播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

二、将文化送到群众心坎上,变“给我所有”为“送其所需”。新华区公共文化空间的服务供给注重“里子”的同时,也采用创新思维和融合业态创造更吸引人的“面子”,开发出多元化、个性化、订单式的文化产品满足不同群体需求。过去,由于产品供给和群众需求的错位,公共文化服务经常面临活动无人看、场馆少人去的尴尬。对此,新华区文化馆、图书馆开展延时错时服务,打造周末“不打烊”的文化场馆,同时注重产品供给多元化、特色化、差异化,实现文化精准惠民。今年起,新华区文化馆推出了青年夜校免费服务项目。根据青年的兴趣和需求,实施精准文化服务,开设了音乐、舞蹈、朗诵、戏剧等多种课程,不仅内容丰富多样,还结合了时下热门的文化元素,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邀请了多位专业艺术家和文化领域的专家担任讲师,确保教学质量。也让“白天上班、晚上学艺”成为新华区“上班族”新的生活状态,吸引了不少周边居民“打卡”。

三、凝聚文化建设社会力量,将“满天星”聚成“一团火”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新华区积极发掘和利用基层人才队伍和文化资源,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将“满天星”聚成“一团火”,更好地以文化惠民生、润民心。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新华区因地制宜形打造适合本地特色的建设模式,并给与给予扶持。以乡村书吧建设工作为例,新华区乡村书吧选址小赵庄乡芦家园村,临近芦家园村使馆,与沧州著名学者孙健老师工作室采取合作共建的方式。书吧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由区政府负责书吧的装修,并从区图书管调拨图书1000余册,涵盖政治、少儿、经济、历史、人文等多个门类。书籍与区、市图书馆实现了通借通还和文化数字资源共建共享,让阅读更加方便快捷,真正满足广大群众公共文化需求。为让乡村书吧“活起来”,我们积极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向辖区群众宣传书吧的具体情况和服务内容等信息。不定期举办读书分享会、知识讲座、亲子阅读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名人走进乡村书吧,与村民互动交流。揭牌仪式当天,芦家园小学的部分师生代表作为第一批用户,沉浸式阅读图书,感受书吧氛围,沧州区域文化研究所所长孙建作为主讲老师为学生们讲述沧州乡土文化。目前,新华区不断探索建设覆盖全域、全民、全时段的公共文化空间,采取各种模式,在适宜的街区、商区、社区及景区等地创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让优质文化资源不断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网站地图 |

主办单位:沧州市新华区人民政府主办 电话: 0317—3011402

网站标识码:1309020003 备案号:冀ICP备12021913号-1 沧公备13090202000208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xhqwxb2018@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7-2163764

推荐使用1440*900或以上分辨率,并使用IE9.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